本文來自經濟日報,作者/黃鑫。
一年一度的“雙11”電商購物節落下帷幕。今年的“雙11”有點“吵鬧”,大促剛開始,一場有關“全網最低價”的爭論就在京東、李佳琦直播間和海氏電器之間展開。今年的“雙11”也有點“冷清”。從搜索數據與微博話題討論度來看,消費者的關注度不如從前,網友討論最多的反而是“價格不夠低”。
圖片來源:千圖網
低價是電商平臺永遠的核心競爭力。曾幾何時,不斷追求高端消費群體的阿里、京東迎來了電商格局的改寫,而拼多多、抖音等新入局者則借助低價策略坐穩了“牌桌”。“雙11”已走過15年,最初的主旋律就是低價,如今又回歸初心,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,電商行業已從流量時代轉變為“留量”時代,平臺競爭已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。尤其是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網購實戰,在大大小小的高頻次節日促銷中,“天天都低價”的電商平臺讓消費者變得更加理性務實,比價能力也大大提升,越來越難“忽悠”了。
不能否認,價格仍是決定消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。在消費意愿尚顯不足、消費能力有待提高的當下,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電商行業,要鞏固存量用戶,還想尋求增量,低價至關重要。公開報道顯示,自去年末以來,先是京東在內部會議上明確,低價是唯一基礎性武器。低價是“1”,品質和服務是兩個“0”,失去了低價優勢,其他一切所謂的競爭優勢都會歸零。此后阿里也表示,過去賴以成功的方法論可能都不適用了,接下來是淘寶而非天貓的機會。與往年相比,今年“雙11”大多數電商平臺的關鍵詞都是低價,以求吸引消費者。
不過,低價已不是15年前的低價。彼時的低價更多是跑馬圈地的一時之舉,依靠的是資本的燒錢和補貼,是不可長久持續的低價。如今的低價,是電商平臺迭代升級的結果,是全方位降本增效,也是技術、供應鏈、渠道等多方支撐下的價格體系,還是一場兼具廣度和深度的“持久戰”。在消費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下,消費者要的已非單純的低價,而是高品質前提下同類商品的低價。怎樣在供應鏈中進一步壓縮成本又確保品質管控,是打贏這場“持久戰”的關鍵。
一味追求低價,結果很難雙贏。一方面,電商平臺個個都想要最低價,對于品牌方來說,給誰最低價變成了一道選擇題,往往造成品牌方掙不到錢,平臺之間惡性競爭,最終兩敗俱傷。另一方面,過度低價競爭擠壓了廠商和平臺的利潤,可能引發品質、服務等后續問題,降低消費者體驗。低價不是要打價格戰,而要依靠規模效應和技術驅動供應鏈持續創新,不斷降低產品的生產、采購和物流等成本,在確保品質和服務的基礎上建立起價格競爭優勢。
比起低價,更重要的是形成“商家、平臺、消費者”之間的良性循環。平臺一頭連著商家,一頭連著消費者,發揮自身的大數據、供應鏈以及多消費場景觸達等優勢,對于促進消費、反哺制造業商家都有著重要作用。拒絕內卷,不斷細分市場、尋找新的消費點、優化商業模式,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高品質、個性化、差異化、多元化選擇,給商家更多市場和利潤空間,推動形成“優質低價商品供給、滿足消費需求、商家掙錢”的正向循環。這是理想的狀態,也是電商平臺應該努力追求的方向。